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语文教学中“五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2023-02-1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高桂英 张秀艳 高小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823

   摘 要:“五育”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主旨。但在学校德育实践工作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依托课堂,以理论、说教等教学方式开展德育,艰涩枯燥的理论缺失了“五育”的融合与渗透,致使学生无心又无趣,直接影响了“五育”教育的效果。主要对语文教学中“五育”教育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以“五育”为基础,合理结合学校各项活动,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五育”教育;现状分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从古至今,,这些经典名句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育人之道。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不断涌入,使一些人的思想出现了迷茫和滑坡,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各种不正之风、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新时代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教育乃国之大计,民生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基石,学校应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初中“五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细观神木市在推进“五育”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凸显出来的问题,充分证明了各中学对“五育”教育的价值没有准确认识,重视不够。“五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有所侧重取舍,重智育、轻德育,德、体、美、劳被淡化或弱化。落实“五育”教育的配套课程建设不健全,课程内容流于形式或纸上谈兵。学校对教师开展“五育”教育支持不到位,落实如蜻蜓点水,效果甚微,致使“五育”教育日益边缘化、形式化和过程化,重智轻德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一)对“五育”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党和政府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确保“五育”教育落地生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教师对“五育”教育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从本质上深度认识。首先,对“五育”教育开展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许多教师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桎梏,评价学生时单以分数论优劣,无论是班上评优树模,还是开展集体活动,都首当其冲指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没有给其他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部分教师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各方面都好,成绩滞后的学生各方面都落后,他们普遍认为成绩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命根子。考出好成绩就高人一等,优异的成绩就会成就精彩的人生,成绩好的学生天生就具有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超凡脱俗的人文素养。同时,智育优于德育、体育、美育,尤其优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是一种依靠体力的极为简单普通的活动,并且体力劳动往往被人轻视或漠视。读书的目的是摆脱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注重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关注劳动态度、意识价值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育。课题组调查发现:神木市某中学九年級开设的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均由语文或英语教师兼任,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自由支配,其他6所中学九年级没有开设。可见,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了眼前利益一味只关注分数,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五育”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二)对“五育”教育的育人塑德功能缺乏认识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社会需要“五育”全面发展的“全人”。学校、家庭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数与成绩,而不重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人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发展与提升过程。知识学习是人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人汲取知识是为了增长才干与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家庭、学校、社会聚心合力开展“五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就做一个知情感恩、晓事明理和明辨是非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扭曲了教育的本意,将劳动作为教育惩罚的一种手段,个别学生犯错时就惩罚其打扫卫生等。又如美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让美涌现在社会的每一方寸,但美育教学中滥用多媒体素材,“打包式”向学生投放娱乐视频、文本、图片,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笑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致使整个课堂成为娱乐表演会。娱乐中美育的收效大打折扣,学生根本无法静心思考与体会,感知美的存在与绽放,更谈不上创造美,对学生进行美育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可望不可即。
   (三)对“五育”教育监管不到位,人、财、物支持严重不足
   新时代中学“五育”教育位于边缘状态,且重彼轻此,有所取舍,使德、体、美、劳教育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者革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五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每个人如学有所长、技有所精,都会融入社会建设洪流之中,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课程,既要符合神木市城乡区域特点,又要符合学生年龄、性格、情趣、爱好等个体差异性需求。在“五育”教育活动中必须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通过体力劳动一方面促进学生大脑的二次革新性发育,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锻炼强健的体魄,锤炼完善的人格;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的良好品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以神木市某某中学为代表的4所学校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超过42.5%的学生在家没有做过饭;19.2%的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洗衣扫地的习惯;82.8%的学生不会穿针引线缝衣服……”一组组调查数据再次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在“五育”教育落实方面存在严重短板或缺位。针对此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修订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学校争取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利用课后服务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信息无阻碍的新时代,学校通过建设校园网、家校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加强家校联系与交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全程进行渗透性教育。这既有助于净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又有助于将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二次筛选之后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保驾护航。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反映的神木市一部分学校语文教学中“五育”教育的现状,剖析“五育”教育受阻原因,有助于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摆脱家庭、学校、社会时空束缚,拓宽新时代“五育”教育新路径,让家长、教师真切体会到“五育”教育的深意与价值,帮助家长、教师形成正确的育人观。

相关文章:
  •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艺术生英语学习的困境和可行性探究
  • 2 提升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 3 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 4 探讨新课改下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 5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
  • 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7 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 8 小学英语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 9 云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建设研究
  • 10 创新思维在小学美术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