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桂生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476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并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果。基于对上述事实的认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主题撰文,并试着从建立系统性的监测体系、完善综合性的监测制度以及扩大教学监测的参与主体等角度提出策略性建议,以资诸位参阅、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分析
教学质量监测是一项双向保障工作,既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又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各环节的执行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综合教育成效。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更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思维的培养,而这也理应成为推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优化的一大方针。在笔者看来,若要真正使有关工作契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
一、建立系统性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一)体现对课程模块的专题性考查
高中数学的教学容量较大、考查层级较高,因此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测也面临着比较繁重的任务。为了更好地确保有关工作的精度和真实性,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质量监测活动的准备工作时,应当有意识地体现出对课程模块的专题性考查,适当提高目标课程知识点和典型例题的密度和考查比重,避免对过多前端、后端模块的带入或融合。这样一来,学生对目标模块的学习、运用效果和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才会有效显现出来,进而为教师教学成果的分析提供参考。
例如,对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这一章的教学质量监测,教师应当在题目考查的目标上将标题中的三大函数作为主要内容,尤其要针对三类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和表达式与图象的转换做出重点监测,而对前端的二次函数等关联性内容则要限制其比重,从而对学生的本章学习成果取得精准的监测结果。
(二)体现对课程模块的阶段性考查
一如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高中数学的教学维度是非常多元的,学生在单位课时内所接触到的知识信息非常丰富,其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思维和认知逻辑变化也比较频繁。基于这一客观事实,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监测考查也要具有更强的阶段性,在契合教学进度和学生应监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监测考查的频率,做好相应工作的数据整合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思维误区将能更加及时地显现出来,不至于出现“积重难返”的后果,,更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优化调整。
仍然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章节教学质量监测为例,这一章节的难度相对较大,所涉及的知识板块既有较高的知识密度,又存在比较明显的模块边界,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完成一种函数的概念讲解和随堂训练后便组织一次单元级的小测,以更为精细的路径来发现学生在中维函数学习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
(三)体现对课程模块的差异性考查
“因材施教”一直是指导教育科学进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对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质量监测时,务必要率先了解学生的总体和个体学情,以学生的模块综合学习水准为区间确定监测的难度和内容结构,避免出现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的内容,一方面防止学生出现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用性和真实性。需要格外强调的一点是,高中数学教师要将考查划分为不同的档位进行,使处于两个端点档位的学生也能获得有效的参与机会。
例如,对“空间几何体”这一部分的教学质量监测考查,对于在抽象思维和虚拟空间构建能力方面表现欠佳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控制立体构图和以构图为基础的多维运算等题目的数量,更多地以平面基准的图像立体绘制或者单一性的立体集合概念转化题目为主要内容;而对在这方面比较灵光的学生,教师则可将一些以虚拟空间构图为解答前提的抽象试验性题目融入检测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思维表现契机。
二、完善綜合性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一)体现出监测制度的执行弹性
制度的制订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成果的顺利取得;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测部门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的问题,致使教学质量监测活动不仅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干扰。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学质量监测部门要对有关工作的执行制度做出弹性化处理,更多地“放权”给一线高中数学教师,一方面让教师在预定区间内选择具体的监测时间,另一方面在确定监测内容时在更大比重上考虑教师的教学意见,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测活动和日常教学工作之间具备更佳的契合性和互促性。
比如,学校可以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作为“教学质量监测周”,允许教师在本周内选择具体的监测活动日期;在确定监测范围时,学校也要结合对教师教案的检查和实际授课的旁听等环节来做出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考量;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听取教师的意见,针对不同班级的班情、学情做出区别化、针对化的细节调整,以便教学质量监测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二)体现出监测制度的全面反映性
教学质量监测的主要参考是学生对学习成果的理解和运用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有不少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测部门对这一认知的理解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片面化的问题,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反映上,而忽略了“学以致用”这一项关键的教育原则。对此,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制度要做出对应的完善,除了要继续保持对学生阶段性应试能力的考查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实际应用项目,以此来反映出高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工作进度和效果,为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化学习、工作注入强大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