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穆海成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731
在新课标背景下,我国逐渐摒弃以往的应试化管理,,倡导素质教育先行。
小学教育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启蒙时期,能潜移默化地塑造思维、学习习惯与品格,需要更加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型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一、新课标下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趋势
从性质上来看,小学
数学是一门较为传统的课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不断完善。在这一时期,学生思维正面临着由具象向抽象的转换,但该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与优化,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萌生出很多新的教学思想和主张,同时伴随一系列新科技、新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正视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原则,丰富阅历,运用新型技术,如多媒体、微课等,采用多种模式降低时间成本,将学生放置在课堂主体地位,在严谨治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状态和课堂氛围,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新课标背景下实施创新对策分析
(一)生活化情境提升课堂体验感
创设教学情境法十分普遍,在小学数学中,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经常表现出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基于此,需要教师及时找准问题原因,采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加以引导,确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授课效率。为了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优先明确教学目标,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且适合全员互动的方法,尽可能贴近日常生活,不可太过牵强,否则无法达到调动思维的目的,最终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切忌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保证所创设的情境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确保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例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场景,如在超市中购买水果的情境,购置多种道具或以其他物品充当道具,以动态场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某一学生几张分别象征1元、2元、5元的替代性货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购买3个桃子、4个苹果和1个橘子(按照一种水果1元来计算),并计算价格,以此来锻炼学生对1~5数字的敏感度。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货币转换的方式来强化理解,如询问针对性问题,“一张2元货币和两张1元货币之间的关系”“想分解一张5元货币有几种方式”,如此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体验感,还能以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不断探索更符合教材的内容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融入生活元素,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由于某些知识的概念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难以全面掌握知识的关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讲课过程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结合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更完善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会出现大多数学生周长、面积分辨不清的情况,尤其是在做练习题和作业时经常套错公式,导致做题错误率上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可以在课间休息或自习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操场,让学生将操场看作一个长方形,亲自带领学生绕操场一圈,让学生切实地掌握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利用生活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掌握并运用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引入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培养数学素养,其中关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感、符号、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利用精彩的课件还原教材知识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采用这一方式时需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分配,即计算机技术占用时间与实际授课所占用的时间之比,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还应融入对教材的思考,避免本末倒置。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教材与课件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必完全复述教材,可适当进行拓展,若完全相同则会使人厌倦,以免造成视觉疲劳。
以小学数学关于“圆的认识”为例,为了确保学生能快速进入课堂状态,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常见的圆形物体,如圆形吊灯、圆形眼镜等,从而引出圆的概念。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中的应用意识和空间意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引导,展示色彩各异的摩天轮或各种场所,如罗马斗兽场、广州铜钱大厦、哥特式教堂等。如此一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进一步了解圆的概念和特点,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三)科学应用数形结合
相较于其他科目,数学中的部分知识点带有抽象性,一些小学生的思维更倾向于具象领域,加之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而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张培养抽象思维,起到基础作用。“数形结合”教学法在数学中极为常见,其作用在于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以图像的方式加以转换,从而实现思维引导,在教学应用方面具体分为两种,其一是“以数解形”,其二是“以形助教”。小学阶段的数学相对比较基础,大部分知识点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表现出来,即“以形助教”,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自主转换的能力,头脑中并不会实时展示标准的图形,因此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不断练习强化思维。
在新课标中,符号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一些乘除类抽象问题可以适当借助“数形结合”法来分析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记忆效果,首先通过问题的形式揭示课堂主要内容,如“共有30个桃子,猴子兄弟3个共吃了两顿后全部吃完,那么平均每只猴子每顿吃几个桃子?”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加强理解,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形象地展示图像,分表标注三只猴子和桃子总量,并以箭头的形式将桃子拨给三只猴子,从而得出算式30÷3÷2=5。此外,教师还可以反推复习乘法,引导学生自主画图,详细标注符号,获得正确计算式,不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锻炼其思维,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