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向华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790
基于“双减”政策引导下,在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笨鸟先飞”“题海战术”“数学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要以
小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为主,,构建多元化、趣味化、实践性的数学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拓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呈现寓教于乐的数学教学效果,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课业负担,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取得理想化的数学教学成效。同时,基于“双减”背景,教师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可以灵活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围绕生活元素、故事元素等内容来讲解数学教材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以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减负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要想实现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教师需要全面减轻学生的数学课业负担、学习压力,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去探索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过度关注减负的效果,不仅无法展示出“双减”政策的优势,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教学结果。比如,教师会缩减数学题量,却没有提升数学题的质量,数学题目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无法让学生全面巩固数学教材知识。同时,减负增效主要是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但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缺乏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依然无法跟上数学教学的进度。
(二)增效不明显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工作中,存在增效不明显的情况,根本无法展示出“双减”政策的作用。首先,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学形式、教学方案的优化不够明显,依然是采用数学教材知识单向讲解、灌输的形式,学生处于被动探索、运用数学知识的状态中,缺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缺乏表达自己数学学习困惑、观点的机会,无法锻炼学生的知识探讨能力,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有待完善,数学教学成效不够明显。除此之外,在数学教育工作中,无法把数学教材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数学教育形式、氛围较为单一,无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三)师生互动较少
“双减”政策非常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确保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稳步提高。但有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按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积极地与学生互动,过分关注权威的个人地位,不以平等的态度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不仅导致一些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全面实施,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稳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受阻,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对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可以真正实现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作业时间缩短,质量下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对当天学习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作业时间缩短,作业质量不高,学生对待作业比较被动,这些问题制约着数学的教学效率。如何合理地设计作业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活动,达到寓教于乐效果
“双减”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课业负担,由此,在小学数学課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借助游戏来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以放松的心态融入数学课堂中。比如,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汇总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个性特征,并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给予奖励。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呈现数学教材知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故事引领下,感知学习的快乐,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比如,在讲解“和差问题”数学教材知识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如下故事: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到达了女儿国,城门中展示了榜文,只有解答榜文才能进城,榜文内容为“两个数字和是20,两个数字差是2,求得这两个数字”,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答案,把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地呈现出来,取得最佳的数学教学成果。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围绕小学生的兴趣、心理特征,灵活创设趣味性数学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以最积极、最专注的状态去探索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掌握数学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构建智慧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基于“双减”政策引领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入更多的活力、动力,“活化”数学教材知识,积极寻找素质教育和数学教育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教材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构建智慧课堂活动,以此来消除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习题解答的抵触心理,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在数学智慧课堂中,需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重视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共同努力下,让数学知识结构更系统、完整。比如,在讲解“简易方程”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动态化、直观化地展示相关数学概念,让学生对简易方程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定如下数学实验活动:把天秤放置在讲台中,在天秤的左端放置两个500g砝码,右端放置1000g砝码,让学生观察天秤,最后写出500g+500g=1000g的公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500g用x来表示,最后用2x=1000g计算出x的值。这样既能增强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对“简易方程”有更深刻的认知。又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校园,去观察生活中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物品,多思考、多观察、多创新,展示出数学智慧课堂的教育优势。同时,在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利用网络平台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对课内数学教材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跟上数学课堂教学进度,能及时解决数学学习阻碍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减轻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课业负担,展示出智慧教学的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