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香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五实验小学,福建 漳州)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概述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语言学习中有很大的困难。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总的来说,小学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为写作和阅读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语文识字教学,它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和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只有掌握大量汉字,他们才能更好地书写和阅读,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速成识字学生的记忆是有限的,许多复杂的词语不能很快记住,有时需要反复记忆。在有趣的识字课上,学生学习新的象形文字,在环境中学习,然后写作,这可以加深他们对新象形文字的理解。这样有趣的识字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生词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快速识字和提高识字率。[1]
(三)提高语言技能语言系统可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只有有效地掌握汉字,学生才能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学生在小学之前基本上掌握了口语。进入小学后,他们必须逐步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从听说到写作和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有效提高识字率在普通识字教学中,一个词语被单独记忆,或者有时被用作群体记忆,而短语往往局限于学生所熟悉的词语。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产生新的记忆,不能扩大记忆,这就限制了识字率。情境学习使陌生语言学习过程转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仅学习词语、词组和短语,还学习许多生词和短语,既实现了有效的识字教学,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2]
(五)促进学习的积极性现有的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是机械的、僵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利用“填鸭式”教学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缺乏自主能力,可能会令识字兴趣下降、动机下降。教师应通过识字教学、游戏和生活环境中的识字教学等方法,调动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问题分析(一)学生识字兴趣低我们必须注意学生上课时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和放学后都没有好好复习的情况。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强制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很少,课堂气氛压抑,教学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简单、反复、不断地抄写,根本无法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从长远来看,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失去兴趣,容易厌倦语文。[3]
(二)课后任务繁重在日常识字训练中,许多教师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抄写生词和段落。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深化识字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忽略了作业和抄写的原意,只机械地记词语。因为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会随着时间忘记它们。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的任务,这样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教学形式较为枯燥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环境。根据遗忘曲线定律,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习惯,学生就无法很好地记忆和识别文本。枯燥而统一的教学形式只会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进而阻碍教育的进步。因此,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四)忽视学生的自主识字语文新课标对低学段识字教育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不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地传递知识,要采取对策,提升识字教学效率。可是,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文章阅读,而且缩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导致学生无法完全释放学习激情,不利于识字教学的进行。[4]
(五)忽视教材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太过重视汉字数量的累积,并没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时期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只注重教材的专业知识不但不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脱离了衣食住行的识字教学,学生也体验不到识字的快乐。在识字教学中,要融合教材与生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小学语文趣味识字的有效方法(一)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一线小学教师的素养关键反映在两个层面。第一,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第二,闲暇时间要不断地探讨新的教学策略,吸收其他教师的优点,多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反映开展课堂教学,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5]
(二)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