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菊
(岷县第一中学,甘肃 定西)
近几年,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稳步发展,在高中学段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关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这一新学科而言,发展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本文将从分析计算思维的内涵出发,以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视角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计算思维的内涵所谓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或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以及满足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它主要是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以及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构成。而在这其中,计算思维能力是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必备能力。周以真教授曾对计算思维做出过解释,他认为:计算思维指的是在学习与应用基础计算机知识、探究与信息技术有关问题答案以及设计计算机系统程序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多样化思维活动。由此可见,计算思维不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去摆脱机械性操作困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立足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去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新时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长为符合时代特征且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学生。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一)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形式过于僵化从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集中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传授上。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仍会沿用灌输式与传授式,这就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其学习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很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调动。长此以往,大部分的高中生便会因学习体验感与学习成就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丧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这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率,而且会制约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中,还会有部分教师将教材视为开展与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唯一依据,而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实践操作,这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在信息技术实践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发散,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无法在这种过于僵化、呆板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进而限制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信息技术教学功利性过强,缺乏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意识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知识本位以及师本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教师往往会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书面成绩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去开展与组织教学活动,这就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较明显的功利性,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学习成效难以得到提高与强化。并且,在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意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这就导致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仅能够掌握较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计算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持续成长还会造成相应的限制。
(三)实践教学时间有限,实践操作内容缺乏深度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更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要求。但从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的课时十分有限,再加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时间更加紧张,进而限制了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