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黎霞
(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甘肃 平凉)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目标,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要贯穿新的教学方案,采取新举措,以此提升高中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提高他们应对高考的能力。新课标背景之下,学校和教师都要针对政策的变化做出调整。历史教师面临的不仅是政策方面的变化,还要跟随新教材调整教学策略,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除了按照教材内容编写课件和教学方案外,历史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式,对课堂内外的知识性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之外,也要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本文立足新课标之下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困惑和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探索和提出能够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方法,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方案。
一、新课标的变化2017年颁布,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当前高中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整体推进的指导性文件。新版课程标准与旧版有诸多方面的不同,总体来看,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要更加强调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即历史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也就是改变“三维目标”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纲,不断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教育与训练,让他们透彻地掌握唯物史观的内容、时空观念的培养方法、史料实证的研究方法、历史解释的使用领域以及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为了提升高中生这五个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精神,研读相关的文件,把握好新课标的真正要旨,全面理解高中阶段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办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标要求规范自身,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传递正确而丰富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时空观,以及养成看待历史问题的正确视角和不断提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存在的困惑现行的课标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核心素养理念,要求高中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新高考之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新变化,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存在的困惑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面临重新确定教学目标的困惑新课标指明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各科任教师的第一任务,对比之前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重,以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为最终目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给予核心素养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甚至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导致在教学中并没有贯彻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然而,新课程改革对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摒弃,要求高中教师重新梳理教学目标,朝着新课标要求的那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前,高中历史教师普遍面临把教学的重心从注重学习成绩转变为兼顾学生的成绩与自身发展的挑战。教师如果不能顺利完成目标定位的转变,就容易在工作中遇到阻碍和困难。
(二)改变教学模式的困惑当教学目标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时,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从教学模式的改变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模式决定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以及是否能够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高中历史教师不能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宜通过“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单纯地掌握历史知识,而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运用一些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内愿意主动学习,从而获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的正确观念和能力。所以新课标实施后,历史教师应当思考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如若不然,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就难以实现。
(三)自身能力提升的困惑学习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教学目标的改变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要不断追求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对比新课标颁布之前的历史教学,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材内容,日常工作是设计教学方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辅导,较少考虑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在新课标之下,教师要在继续发挥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补足短板,增加知识储备,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当教师自身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并能通过教学活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践行新课标。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以及知识背后的品格和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相应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采取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当下不少历史教师的困惑。
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