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芬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甘肃 天水)
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符合当下德育目标的同时,汲取传统德育思想的教育精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传统德育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况先秦时期,文化学术思想自由,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儒家的德育思想应时而起。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1.“仁、义、礼”为核心的道德观
“仁”“礼”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以此发散形成了具有鲜明儒家思想特色的“仁—礼—义”德育思想体系。其中,“仁”和“义”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准则,“礼”则是道德规范。对于“仁”,孔子认为应该“克己复礼”,对于“礼”,则应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礼”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约束效力,通过礼乐教化调节、克制个体欲望规范自身的行为。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道德的自律,通过自省实现自我约束,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进而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爱人之人。除却典型的“仁礼”思想外,孟子在“性善论”的观点中对“义”进行了阐述,将“仁、义、礼、智”作为社会个体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必备的行为因素,认为“义”是人固有的德行,是“君子”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孟子之后,荀子完善了对“义”的论述,主张“义利兼顾”,以“义”制约人的私利,保证二者间的均衡状态。虽然对于何为“义”,儒家德育思想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都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儒家德育思想中的“义”依旧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提升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利义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家国一体的爱国思想
儒家思想的利他性对中华民族的利益观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的集体主义利益观,逐渐演变成为个体对国家强烈的归属感和爱国精神。儒家的德育思想讲究将个人、他人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个体需要时刻关注集体利益,甘于为大我的共同事业舍弃小我。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家与国都离不开个体的构成,个体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爱人者,人恒爱之”观点的影响下,充满仁爱的利他主义思想,强化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2],小家的和谐需要“大家”的稳定,“大家”的稳定离不开社会个体的奉献。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推动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国情怀。
3.气节与正义的德育思想
气节与正义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完善的道德人格形成的本质要求。儒家养正气,提倡即使面对强权威压依旧要保持道德上的坚守,坚持正义,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从孔子提倡的“匹夫不可夺志”到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儒家气节观逐步走向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当下也具有实践价值,将气节观的内涵融入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义”与“道”的坚守,在行为处事上坚持内在道德价值尺度。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强调在实践中,强化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层面的教育接受效果,达到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其次,儒家德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即注重德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德育应该紧贴生活实际,将德育生活化,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受教者的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情况,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保障,促进其综合发展,进而达成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后,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教育的践行体验。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研读,还格外重视受教者的实践体验。他们认为无论是理论上的认知还是情感上的升华体验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认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实践则是知识的外化形式。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最佳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价值(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价值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