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木
(福建经贸学校,福建 泉州)
一、从国内外形势看我国国际商务发展现状自2020年年初全球经济增长陷入缓慢态势,国际形势愈发严峻,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但危机中孕育着新局。世界各国的联系更紧密,贸易全球化的主导形式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加快贸易发展步伐,2020年出台《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2021年新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和2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种种举措助力我国贸易业务在逆境中实现增长。据我国商务部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1万亿元,增长21.4%。以美元计,进出口规模连续跨了两个大台阶,达到6.05万亿美元,增速达30%,创出2010年以来的增速新高。经济增长主要受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两大要素影响,贡献率达到20.9%;2021年,我国“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创八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3.6%,占我国外贸总额的29.7%,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在国内外贸易发展有提升空间的条件下,在全国国际商务专业不断扩招的基础上,国内相配套的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物流操作员、单证员等初中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却出现缺口。
二、从企业需求看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贸易实务的增速已由快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但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仍表现出增长态势。“十四五”的开端受到影响,不过国内外贸易发展的模式与渠道已经形成并日趋稳定。受到不同规模、性质的外贸企业与公司并存的多元化趋势影响,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层次和规格多的特征。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但需求数量少;民营、私营企业对人才需求较为灵活,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也较多,这也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主阵地。后者所需的人才类型更广泛,除了外贸跟单员、业务员、单证员等常见岗位外,运营专员、推广专员、销售员、订舱员、货代员、物流操作员、海运跟单员等岗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员、营销员、客服等岗位也受到不少学生的青睐。
然而,现实的就业情境中,企业的岗位需求数却与企业实际招聘情况不符。究其原因,企业对人才综合素养要求的提升是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初中级人才出现缺口的重要因素。据国际商务人才市场的调查分析,80%的企业招聘时关注职业道德,76%的企业强调团队精神,70%的企业优先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64%的企业青睐专业技术扎实的员工,有各类证书的更受欢迎。此外,员工的创新意识、交流能力(外语口语)、上进心同样受企业重视。从企业角度来看,综合素养高、能够胜任多个岗位需求的外贸人才能够降低企业的培训和岗位成本,这就导致传统单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热度下降。从学生角度看,尽管可选择的岗位较多,但相关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覆盖面广,学校所学不能完全胜任岗位需求。上述情况迫使开设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变革,改变学校教师、教法、教材上的滞后性,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以应对企业、市场对人才的筛选与需求。
三、从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三教”现状看人才培养困境首先,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跨专业的学科,国际商务专业对人才培养要求较高。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还应掌握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政策、法规,更需要具备外语应用、跨文化交流、市场调研分析、预测等能力。但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习惯普遍较差,课堂的专注度、学习的自律和自觉性不足。尽管他们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比较活跃,喜欢跳出固有的框架思考问题与实践,但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和理论多实践少的授课内容却制约了学生的成长。
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涵盖了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英语、外贸函电等众多互相关联的课程,这需要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覆盖面要大要广、综合素养要高,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然而大部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老师任教的课程单一,且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无法将专业知识和实际岗位工作相融合;甚至由于师资匮乏的原因,某些学校可能出现“专业”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对外贸业务、跟单流程等岗位基本常识不熟的现象,进而在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同时,多数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签约仪式上,缺乏教师、员工互派和学生顶岗实习。教师综合素养不足,无法“对症下药”,教学目标就达不到预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岗位上就只能如“无头苍蝇”,得不到企业的认可。校企合作缺乏反馈,教学效果得不到改善,形成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