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雄
(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陕西 榆林)
建筑材料课程是中职院校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是对各类建筑材料组成、加工生产、构造以及质量检验等内容的分析。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据调查,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文字性描述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创新建筑材料教学模式是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据调查,中职院校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教学以传统灌输性教学模式为主,此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传统灌输性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授课一味遵循教学大纲,忽视了课堂学生讨论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是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降低了教学质量[1-2]。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一)合理取舍建筑材料教学内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要将世界经济、世界文化以及科学技术最新的成果反映出来,以此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系越发完善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的范围也更大,为了进一步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借助全新科学技术的力量,强化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筑材料课程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材料,但是不要求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性研究,只需要学生具备更宽的知识面即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该门课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浅显地分析问题,及时了解市场上的新型建筑材料。据调查,中职院校建筑材料现有的教材对石灰、水泥、钢材、普通砼、石膏以及木材等方面的描述较多,因此耗费的课时也较多。在我国建筑领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尽管上述建筑材料如今被广泛应用,但是未来新型材料的出现必定会取代。并且据调查,一些大型工程和重点的工程项目已经开始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比如流态砼、新型玻璃、高性能砼、新型防水材料、双钢筋等。中职院校建筑材料教材中所呈现的新型材料不多,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滞后性,因此需要教师向学生补充相应的新材料内容,将新材料的优势性能、先进工艺和先进生产技术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极大程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4]。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中职院校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教学时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结合在一起,以凸显该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任课教师要意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将所教授的内容与工程项目结合在一起,借助工程案例让学生掌握新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使用效果以及具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建筑材料任课教师向学生教授理论方面的知识点时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材料的利和弊,借助工程案例让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意识到盲目使用建筑材料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师向学生讲述石灰这种建筑材料的知识点时就需要将抹灰墙出现爆裂点、石灰桩的应用等方面的工程案例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石灰的性质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此种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石灰性质的掌握程度,明白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特性。再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小块生石灰为学生演示实验,将水直接加在生石灰上,此时学生会发现石灰块的放热现象和体积膨胀现象。在一系列的试验和观察中,学生会加深对生石灰熟化特点的印象,达到牢固记忆知识点的目的。再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水泥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工程实例让学生掌握硅酸盐水泥和掺混合材硅酸盐水泥二者在性质方面的区别。施工方在落实水塔项目建设时,该项目设计方案显示在滑模施工中使用硅酸盐水泥,但是实际项目进行时硅酸盐水泥量不多,不能完成整个项目施工。因此,项目负责人最终决定使用矿渣硅酸盐来代替硅酸盐水泥,但是在施工期间没有对施工速度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引发了水塔倒塌、人员伤亡等事故。以上事故的出现与施工方不了解水泥的性质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要是水泥就可以满足项目施工要求,但是却不知道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凝结硬化的过程是不一样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水泥在性质方面的区别,深入掌握理论教学知识点,期间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此外,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对增强学生的工程质量管理意识、经济意识和效益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三)丰富教学方法,凸显课堂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