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贤舜
(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福建 南平)
一、中国旅游地理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定位职业教育旅游地理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不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内容是旅游业和中国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我国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熟悉各省重点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价值。作为旅游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旅游地理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提升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任务。中职教师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授课中应调整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钻研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一)书本内容有限,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中国旅游地理应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旅游职业技能性为一体的学科,但现在很多教材在这三点上做得还不够到位,具体原因如下:一是课本中对景区的内容只是简短概括式的介绍,语言单调不够优美,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优秀的游记或者优秀的导游词等,用精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学习中国旅游地理。二是旅游景观仅用文字描述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难以直观呈现景观之美,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多运用数字媒体,结合网络上优质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呈现旅游景点,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的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三是有很大一部分中国旅游地理教材重理论知识,轻职业技能,与旅游行业实践技能结合不足,让学生感觉回到传统的知识点的学习和背诵,比较反感,因此,教师应突出技能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应用知识。
(二)教学模式落后,沿用讲授灌输型教学方式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能转变教育观念,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沿用讲授灌输的模式教教材,课堂教学仅仅是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参与性低,提不起兴趣,基础知识没掌握,技能训练又缺失,课堂效果不佳;二是有些教师局限于教材内容,变成教知识点,回归传统的知识点讲解和学生背诵,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秀资源,如相关的摄影图片、优质的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未能图文并茂地展示吸引学生,将中国旅游地理的授课变成枯燥的知识讲授;三是教师未能将旅游地理和导游专业技能相结合,未能将旅游地理知识转化为相关的导游专业技能,如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交通设计、导游讲解能力等,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对学生相关的导游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四是由于条件所限,缺乏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在实践中锻炼所学的机会。教师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不改变以上现象,将不能培养新形势下的旅游人才。
(三)学生评价仍以理论卷面考试为主由于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与之相对应的学生评价模式只能是理论书面考试,即通过书面作业和试卷考试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方式,这是很多教师最拿手也是最简单省事的评价方法。这种落后的评价模式与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相违背,极大限制了中职学生专业课程技能的学习,阻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培养。正确的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作用,错误的评价会误导学生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种评价模式让学生把重心放到背诵知识点和试卷考高分上,回归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的课堂模式。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弱,其仍然不能掌握旅游职业岗位技能。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改革策略针对以上问题,在中国旅游地理授课中中职教师应积极从“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具体说来,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多运用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优质图片、视频资源,做到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交通设计、导游讲解等导游专业岗位技能;改变单一的试卷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小组分工合作、PPT制作、路线设计、导游模拟讲解等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实一体。
(一)小组分工合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