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莎
(福建商贸学校,福建 福州)
现如今,课程思政已成为中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其办学水平,但从目前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融合思政元素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不利因素,所以应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一、课程思政导向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一)语文课程本身的育人优势在当前大思政环境中,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能充分展现出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优势,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文化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有较强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便是能实现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语文课程整体呈现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能强化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解读。由此可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课程有其独有的语文功能。
(二)课程目标符合课程思政育人方向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实际特点出发进一步实现了对教育方针的细化明确,强调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充分展现出学生所具有的价值观、情感以及语文知识与能力,所以教师应加大对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关注度,进而通过语文课程内容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强化开展对学生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的培养。课程目标切实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以及课程思政的本质,能同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向相契合。
(三)语文课程中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语文学科有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包含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全体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此同时,其中还有多种课程思政元素以及价值取向,具体涉及人文素养、职业精神、道德修养以及家国情怀等,这些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解读能真正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充分将隐性教学和显性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元素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要点(一)科学处理语文和思政的关系结合当前中职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思政目前仍未实现常态化落实,若是盲目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的课程教学中,便会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一定的顾虑,担心语文教学完全异化成德育,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语文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效落实思政教育同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深入融合,并非是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政的工具,而是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保障思政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真正展现出文道并重的效果,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根本目的便是利用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家国情怀,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并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思政基础知识理论。
三、课程思政导向下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路径及发展方向(一)融合路径1.阅读欣赏
为了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教师应有效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日常的阅读欣赏教学活动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应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中职学段的阅读主要包括古诗词、文言文、小说以及散文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文章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无论要选择哪种阅读篇目都应合理融入适合的思政内容,这便要求教师展开更深层次的挖掘工作。以散文《我的母亲》为例,其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分别采用了截取横截面以及纵向贯穿的方法。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时,既要针对文章中所呈现出的母亲形象展开深入的分析,又要从作者所描述的母亲形象着手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延伸,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对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以及境界。
2.语言表达
良好的语言表达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教材中包含较多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的内容,从每一章节的主题出发制订相应的口语训练计划。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能更高效地完成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以及分析。复述是口语交际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指的是学生需要重新将其听过和阅读过的语言材料叙述一遍,并基于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合理开展整理和加工工作。有效的复述训练既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复述内容的记忆,继而对学生后续的言谈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敬业与乐业》一文为例,学生在对其进行复述时,应当先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详细了解,接下来再针对性地对具体段落进行分析,然后完成对语言的组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深入解读“敬业”这一核心内容时将其与现实生活及未来发展联系起来,这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3.综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