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霄
(福建省长乐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福州)
近几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达不到预期效果。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中等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为职业高校输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的研究型技能人才。
近些年来,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对于有一定竞赛经验的学生都青睐有加,都对这部分人才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技能大赛主要是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为目标,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有很高的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及高校的人才需求。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不足,需要建立精准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发展需求。
一、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现状(一)人才需求现状中职学校大多采用“2+1”或者“2.5+0.5”这种两种模式针对新的职业教育改革,从过去的就业为主到现如今的就业与升学并重。现今的中职学生出现了高就业率、低守业率,学生只能从事所学专业的简单辅助共组,无法达到就业要求。即使现在大部分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学生在企业中无法从事技术岗位的问题,学生的职业素养仍不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我国许多企业单位调查研究后证实,现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证书,他们更看重职业素养。对于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最看重的职业素养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自律意识;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职业认同、职业目标定位、职业道德、职业敬业精神、主体责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学校对职业素养培养标准及评价方式没有很具体的标准,导致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现有评价体系分析现今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开始加入一些评价指标,不再是过去的仅仅依靠一些学生专业或者文化课程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以福建省的中职学生综合评价系统为例加入了“能力素质信息表”,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考证、科技发明、创新创业以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但是这部分指标对于职业教育及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意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订单式”培养方案,职责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必须紧贴市场、紧贴企业。现有的评价体系忽视了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向,评价体系不适合企业人才需求。
(三)竞赛下的职业素养分析职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除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外最关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能力等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团队意识、敬业精神、沟通能力、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学习能力、进取心、吃苦耐劳等方面;以机器人专业为例,职业技能主要是掌握机器人运行与维护的基本知识及技能,能独立从事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编程、运行与管理工作。
二、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内容(一)机器人专业评价系统内容本校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评价主要是以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报告》重要内容为依据,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报表、思想品德信息表、身心健康信息表、学业成绩信息表、能力素质信息表、毕业总评成绩表。职业素养的评价内容比较少,主要在学习成绩信息表中的学生实训总结、指导教师评价及能力素质信息表中的证书的获得及竞赛、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及活动表现中体现一点,但是内容不明显。反映在数据层面的就只有最终综合评分表中的能力表的分数体现,如表1所示。
表1 综合素质评价表——能力素质
(二)基于技能竞赛下的职业素养评价内容职业素养评价中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理想信念素养、职业意识素养及职业关键能力素养等内容。一般在竞赛模式下的主要体现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等方面。技能竞赛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以及提前感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竞赛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技能型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