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韩兹莹 刘绪 徐怡亭 潘文昭 贾晓燕 蒲迎丽 张舒炜 刘晓莉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期 本文字数:2497
[摘 要] 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高校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心理育人的工作体系。基于心理育人的内涵,借鉴网格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实施的路径和特色创新,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心理育人;网格化;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81-04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1]2018年7月,为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实施,文件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2]心理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使命。
一、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现状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是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3]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心理育人队伍建设薄弱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心理育人工作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方面尚需提高,服务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相对狭隘、工作形式陈旧且形式化和各方合力尚未形成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探索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4-5]
二、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所谓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6]
国内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率先将网格化管理的思想引入城市社区管理中。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城市部件、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7]
在社会网格化管理的示范带动下,一些高校开始实施学生网格化服务管理,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这些高校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学生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人员队伍和资源平台等,网格化管理的功能优势日益凸显。
网格化管理强调资源整合、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管理的网络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其理念和措施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高职院校网格化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实践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建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平台
1.顶层保障平台。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制度体系,依托大思政平台,将各职能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多元互补,协调配合,构筑“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平台的顶层保障。
2.校外资源引进平台。建立校外专家指导机制,保障专业化指导。如建设名师工作室,将专业指导常态化;强化高职院校片区合作,形成高校心育联盟,共谋发展形成合力;跨系统联合,形成切实有效的“医教结合”资源整合模式,将医疗系统的医治功能和教育系统的教育辅导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3.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思维和策略,整合学生心理测试、心理档案、课程学习、网络社区、学生管理等项目,构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数字化平台。
4.人才培养平台。以“培训、实践、科研”三手齐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心理育人师资人才梯队,培养集骨干教师、金牌讲师、学者型教师、注册系统咨询师于一体的专业教师团队,并以他们为核心,辐射带动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技能提升。
5.家校协同教育平台。利用高职学院各类家校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建设线下家校共育平台。同时,通过校园心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网上家长学校等,建设线上家校共育平台。
6.校企共育平台。全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对学生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7.科研平台。以心理育人体系建设为导向,构筑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科研平台,科学指导学校心理育人工作。
(二)以课程教育为主渠道,建设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课程体系
1.“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从“三教”的视角,强化全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及心育观念;编写适合学校实情的校本教材,并探索基于學情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心理课程体系的心理育人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