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共同体理念的校地共建工匠学院实践研究

2023-06-2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邢勤 温金祥 邵洪楼 宫晓峰 于仁萍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期 本文字数:2684

  [摘           要]  技能人才是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显突出。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供需矛盾,亟须构建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提升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市总工会紧密联系企业、职业院校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集聚“政行企校”多方优势资源,打造集工匠孵化、技艺切磋、技能传承、职业培训、创新创业、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工匠学院,打造政府信任、企业信赖、学员满意、影响力强的命运共同体,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梯次推进的工匠人才培育路径,从职业启蒙教育开始,职前为学生树匠心、传匠艺,职后为职工强技能、筑匠梦,为高技能工匠人才的培育提供行动路线图,加速造就新时代高技术、高技能工匠群体。
  [关    键   词]  共同体;工匠学院;工匠孵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125-04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专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组织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助力培养“百万工匠”后备人才,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偏低,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不高,低端供给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产能不足矛盾突出。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技能人才队伍长期面临数量紧缺、供需不匹配困境,企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资金、高端装备和先进技术,更需要储备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拥有一支技能强、素质优、规模大、结构好的技能人才队伍,能够为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2]。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经济强省等目标的实现,除需要先进技术设备外,亟须造就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技术技能工匠群体。
   二、工匠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社会消费水平的升级,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工匠型人才的培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培养模式、政策制度等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工匠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初、中级工为主,高级工、技師、高级技师等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比例不足20%,技能拔尖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高技能工匠型人才供不应求,岗位空缺与求职比率超过2.1[3]。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涉及行业前沿的知识、高端技能相对较少,培养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二)工匠型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平台支撑
   工匠培养平台不集中,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分属于人社局和总工会,出现职能重复问题,功能有待整合。现阶段的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带动的辐射作用较弱,基本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养为主,与产业的结合度不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校地融合不够,平台个体与主体之间未能形成命运共同体,存在资源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等问题,未有效发挥名师带徒、技艺传承、技能研修、技术攻关等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4]。
   (三)工匠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组织,配套的政策制度也不完善,造成各培养主体之间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只是立足眼前利益,缺乏立足长远发展的宽宏视野和思路,对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科研能力、提供储备人才的认识不够深入,多元聚力、协同育人优势难以有效发挥[5]。
   (四)工匠型人才培育路径不明确
   工匠型人才培养集中在职前职业教育阶段,主要由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而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与职业认知教育严重不足,职后阶段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所覆盖范围又较小,造成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出现断层,难以实现持续培养。
   三、校地共建工匠学院的意义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关键是要整合区域内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的培训资源,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育训并举并重的合力,构建“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只有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秩序[6]。当前,政府主要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推进育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但教育主管部门是立足学校,在企业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阻碍了政府统筹主导作用的发挥,导致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呈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上升通道不顺畅、政策落地难等问题。政府要着眼于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发挥多元协同育人优势,跨界整合形成新的命运共同体,构建育训并举、产教融合、书证融通的办学新格局。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