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艾恬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期 本文字数:2943
[摘 要] 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德,因此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加强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融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养。大数据时代为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紧密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融合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育人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关 键 词] 大数据;思政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153-04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部分学生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却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思政教育毫无意义,在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够积极和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这一现状的了解和剖析,积极探讨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融合的有效方式。
一、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的条件
(一)人本支持
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严格遵守和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和教育方针,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大数据时代更是发挥了充分的导向性,思政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三观”的树立,同时也影响学生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优秀人才。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共同之处,也具有区别,这就为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思政教育涉及政治、思想、法治、道德等内容,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形成有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行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渗透和融合,提高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提高职业教育的方向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政策支持
在关于职业教育的指导文件中,曾明确指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实践、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终突出党的全面领导,要坚定不移推动落实教育方针,要达到党和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要确保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要推动三全育人的发展,使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紧密融合。从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须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只有两者紧密融合,才能符合政策要求,顺应时代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现状
(一)深度不足
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和乏味,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要,且部分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没有将职业教育更深入地融入进来,导致思政教育缺乏落地性,影响学生对思政教育实用性的认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部分学校对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足,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没有从实际应用层面加强两者的联系和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广度不够
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广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各自为战,没有过多的连接点。部分专業教师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降低思政教育的融入和引导,导致思政教育在学校专业课程中的融合面相对较窄,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和质量,很有可能会导致职业教育过于功利化,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向,影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树立。
(三)力度不强
融合力度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在意的是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而思政教育则是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对于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毫无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思政教师对这一教学现状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有所调整和优化,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没有提高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度。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专业发展情况缺乏了解和认知,无法结合专业毕业生后续就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因此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培养,进而影响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
三、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障碍
(一)教学观念不科学
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各行其是,将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割裂开来,形成相对较为固定的思维和教学方式。对于思政课程教师而言,他们认为只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教材,讲解政策法规,帮助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不需要涉及职业教育内容,哪怕偶尔提到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是一带而过,没有深入进行剖析,更没有紧密结合。而专业课程教师则认为专业课程的实质和内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多让学生学习技术知识,多给学生机会进行实践,没有必要讲解与专业课程无关的内容,尤其是思政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思政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缺乏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引导,没有意识到教学观念对教学开展的重要影响,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提高考试成绩上。同时,教师对自我缺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观念的树立。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接受并学习新的教学观念,但部分教师进入校园后,往往缺乏对自我的要求,没有及时对新理念、新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和更新,影响了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