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蒋定建 马哈木提江·米吉提 蒋波 李刚 李程程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3期 本文字数:2952
[摘 要]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创新,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课程体系,重新搭建教学管理平台,出台适宜于学分制运行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了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学分银行;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13-04
一、实施背景
学分制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弗大学提出并予以实践,由于该教学管理模式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很快在世界上其他很多高校推广应用。所谓学分制即在学生自主选课的背景下,以学生获得的学分和绩点来评价学业完成的多少以及优劣,修业年限具有较大弹性限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引入学分制后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适应和深化改造的过程,从目前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受各种条件以及政策的约束,在实施学分制的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均实行的还是半学分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学校数量以及在校学生人数均进入加速发展态势。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差距甚大: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层次复杂;学校管理模式较陈旧,管理机制冗余复杂,人员组成复杂且整体素质不高;师资数量不足,教科研水平相对较弱;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资源有限;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数据孤岛现象突出,数据赋能有待提升。所以,在推进学分制改革方面,职业院校绝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高校的做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优化和改造,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学分制改革。
2016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中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实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及《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通知》也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的需要,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职扩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国家学分银行等改革试点提供相适应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保障[3,4]。对此,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国家示范学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优质学校,于2019年全面启动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动学分制全面实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形成了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学分制试点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的外部条件
从大环境而言,国家和地方均出台相关文件及政策支持并鼓励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学分制改革,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当前各行业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量较大且较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周期尽量吻合。学院近几年来一直大力开展企业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改革、产业学院建设,这些都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院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创建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实施的内部条件
一方面,学院党委对推进学分制改革高度重视。学院高度重视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以及系部主要负责同志为组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学院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专门召开学院党委会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工作方案,确保方案可实施、能落地。另一方面,学院现有条件适合开展学分制改革。学院作为国家第二批示范学校,在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改革与建设[5]。现有课程结构以及各课程的学时分配较为合理,同时课程建设的成效显著。我校已开展400余门课程的建设,同时依托校外资源平台,可供学生选学的选修课程多达3000多门。同时,我院通过新校区建设,目前两校区可供使用的教室有140余间,全部为多媒体教室;有校内实训基地(室)120余个;有较为齐备的学生活动场地,在教学设施以及硬件条件等方面可以很好地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另外,我院有一支专兼结合且整体稳定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教师来自企业或者有企业实践经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队伍能力符合学分制的相关要求。当然,学院后勤管理也比较完善,学院后勤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較为灵活,可以满足学分制多样化的需求。
三、学分制试点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其主要举措可总结为:修方案、理体系、建资源、搭平台、出制度、设保障,具体如下:
(一)修方案——设计实施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生源层次复杂、类型多样,学院有三年制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2+3”中—高职联合培养,“3+2”中—高职联合培养高职,三年制中职、高职扩招专业,“3+2”高—本联合培养、“4+0”高—本联合培养,在校班级超过120个。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基础不一样,其培养目标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定期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明确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团队首先深入区域化工企业开展企业现状、工艺革新、人才需求以及发展规划等内容的调研,掌握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动向及规格。其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回访以及企业咨询等方式,了解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现状、学生期盼的岗位情况、本专业教师希望学生从事的岗位情况、区域企业最需求的岗位人才以及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格等维度,确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岗位目标主要包括生产现场操作岗、总控操作岗、设备管理维修岗、销售技术服务岗、安全员岗、化验员岗、质检员岗等岗位。随后,围绕化工专业初始岗位和目标岗位的工作流程,梳理形成专业基础技能和岗位特有技能(能力)。最后,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条件,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