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德英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3期 本文字数:2491
[摘 要] 为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校内和企业学习,实现终身育人效果,基于现代学徒制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3.5学期(校内学习)+0.5学期(企业学习)+1学期(校内学习)+1学期(企业实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桥梁工程设置“0.5学期(校内共性化学习)+0.5学期(企业个性化学习)”的“工学交替”课程学习模式,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中,满足不同学习者当前岗位、岗位迁移和终身学习需求。基于“两路精神”深挖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内涵有机结合,课前显性备课,课堂隐性讲授,课后隐性考核,让“两路精神”与知识、技能考核同向同行,做到“盐溶于汤”,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两路精神”;现代学徒制;桥梁工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41-04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近年来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均大力开展思政教育,然而根据高职毕业生素质调查数据发现,毕业生表现出来的思想价值观与思政教育原设置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公路桥梁建设技术的全面升级,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两路精神”是指在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中所体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两路精神”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牺牲奉献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局意识,是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鱼水深情。“两路精神”是书写交通强国、培育新时代交通精神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两路精神”,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为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桥梁工程课程思政需转变观念,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广西区高职“双高计划”中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桥梁工程为例,在充分理解“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挖掘德育元素,将“两路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并与课程自身的内涵紧密融合,渗透到现代学徒制班级桥梁工程教学的全过程,在“三个课堂”中进行高质量育人,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一、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5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16、2017两个年级现代学徒班共71人。
(一)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和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获得“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掌握“工作过程知识”,是“学生学徒双身份、工作学习双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
1.完善“学生学徒双身份、工作学习双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公路桥梁施工企业共同实施“招生即招工”制度,在学生入学时即落实其作为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生在校和企业学习的时间,实施“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重构“校内公共课程+核心课程+公路桥梁施工企业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公路桥梁施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按核心课程的知识与技能需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并把与企业施工生产紧密相连的知识与技能设置为企业课程。
3.校企共同实施教学组织形式
每学期末,学校与企业按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制订下一学期的整体教学计划和企业教学计划,并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任课教师,实施“一师多徒、一师一徒、一徒多师”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其时间安排为“3.5学期(校内学习)+0.5学期(企业学习)+1学期(校内学习)+1学期(企业实习)”。
4.突出企业主体,按学徒培养要求完善教学资源
以传承公路桥梁施工企业文化为目标,引入企业的施工项目,开发项目化课程;引入路桥施工行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引入施工企业技术资料及企业标准,开发施工工艺或施工工序考核标准;以企业项目的工作环境、施工机械设备为原型开发虚拟仿真平台,编写活页式教材等新形态的课程资源。
5.健全师资交流平台,打造校、企双优的师资队伍
以学校教学名师、企业岗位技术能手及校企教师工作站作为建设平台,完善教师的评、培、选、聘体系,优化教师资源,以名师和能手为引领,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施工生产技术开发能力和扩大社会服务范围。
6.教學评价体系
完善考核形式,形成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新的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