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范敏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3期 本文字数:2637
[摘 要] 长学制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一种全新的实现形态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分析长学制产业学院建设对参与四方的重要意义,探索提出长学制产业学院 “四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四链”融合构建策略和“四业”联动的运行机制,并以独山港新材料、许村时尚产业学院为例,从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体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和全面开放打造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探索了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产业学院;构建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93-04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典型方案,都是彰显职教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产业学院是当前职业教育最为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是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支撑性、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教育共富趋势和学生对于升学诉求增强等,单纯的中职教育开始陷入困境,从而出现“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办学合作,渐渐成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在具体探索实践中,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也存在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衔接不畅、统筹管理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单单依靠中高职院校自身力量难以有效突破,需从政府层面聚焦关键问题,统筹整合调动行业企业资源,通过统筹设计与生态重构长学制产业学院能够破解。基于此,对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意义、构建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阐述,有助于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构建立交桥的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
一、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意义
现阶段,在探索和实施的各类产业学院大体有四种建立与运行模式:以地方政府牵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组成理事会管理运行的模式;以龙头企业牵头,一所或多家职业院校参与共建运行的模式;以职业院校牵头,一家或多家行业企业参与共建运行的模式;以行业协会或联合会牵头,多家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共建运行的模式。
本研究提出的长学制产业学院是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中高职院校多方一起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管理等多种资源及要素,以培养五年长学制行业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和风险共担联合创新共同体,具有体现育人为初衷的教育性、产业为导向的经济性和组织为基准的共生性三大特征。首先,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是弥补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短板与弊端,具有育人的初衷与功能,关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实现产业与教育的相互融合。其次,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建立必须解决产业技术转型升级背景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具有产业导向的经济性。最后,长学制产业学院是政、行、企、校多方共建,以一定的组织构架、资源调配和利益分配等运行的新型共同体,具有共生发展的特性。其构建对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四方来说,都具有不同的价值、意义。
(一)地方政府视角
一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优先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上。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依托地方支柱产业,合理实施长学制,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迫在眉睫,因此,对政府来讲,创建长学制产业学院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亦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寻求主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和对美好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有更充分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长学制产业学院,政府以最小投入引进优质资源在家门口建立大学,满足人们对共同富裕示范区美好教育的期待。
(二)行业企业视角
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由过去的“低端”迈向“中高端”,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和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这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由资源要素驱动为主转化为创新要素驱动为主,人才培养也随之由单一型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因此,通过建立长学制产业学院,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开展“早定向、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长学制的全面实施。可见,长学制产业学院建设立足推动区域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以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精确分析学校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突出长学制产业学院培养人才的特色优势,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三)中职学校视角
不可否定,过去的中高职合作“3+2”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推动了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机制方面的改革,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原有一体化过程中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衔接不畅、统筹管理缺位等问题,通过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与运行,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另外,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升学比例越来越高,就业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参与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积极性逐渐下降,中职学校发展陷入瓶颈期,通过长学制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依托中职优质资源,联合高职举办,优化学源结构,强强联合,提升中职学校的管理效益、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