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常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3期 本文字数:2789
[摘 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人文修养、提高国民语用素质以及提升艺术审美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长久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更是被普遍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而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任务下,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准绳的高度结晶,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肩负着思政教育的使命。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69-04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课程一直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不单是一门学科或单纯的语文知识普及课程,还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向往与寄托的结晶,有着非同一般的学科意蕴。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精神火种,生来立志高远,欲行燎原之势,中华民族精神便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原野,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势头,那么思政教育元素便是一道春风,指导着发展方向和趋势。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我们独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准则,这些早已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形成了永久的“肌肉记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和行为处事中得以充分体现,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1],而且大学语文课程更是我国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2]。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应以“优秀作品”为内在驱动,走“内省”“外化”并行的特色教学路径。
(一)以“优秀作品”为内在驱动
基于以提高国民语用素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要旨的课程基本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局限于或旨在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文章传达思想,通过文章达到潜移默化教化学生的目的。众所周知的《论语》便是最好的证据,学生通过学习孔子与其弟子的经典对话,从而引发自我思考,完成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母语的魅力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不自觉地产生喜爱和珍视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经典文化作品,并在这些经典作品和文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3]。
经典作品在长久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中会催生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增强文化的认同感。而“优秀作品”通过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检验最终也会成为经典,因为“优秀作品”是传统知识与思政并存的载体,有着展现语言艺术魅力和启迪思想、教化众人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材中引入了较多的古文作品,这些古文作品的引入对学生感受古文之美和古人的所思所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也不难发现我们现在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古文中传递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优秀作品”在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会形成文化自觉,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永葆青春活力、做到与时俱进,正是得益于此。在引入文言文作品的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同样也要选取中外的现代优秀作品,吸收不同风格的文化精华,在对比学习中增强文化自觉。通过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可以在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进而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壮大和自我修复。学习古今优秀作品是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通过学习优秀作品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中发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意蕴和特色。最终完善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
(二)走“内省”“外化”并行的特色教学路径
“内省”即引导学生自省,通过自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其创新素养[5]。“内省”是一个从学习到理解再到反思提升的完整过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外化”则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过程,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对思想意识的运用和实践的能力。“内省”“外化”二者有密不可分的潜在联系,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就需要走“内省”“外化”并重的教学路径[6]。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形成内在认识,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正确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强调实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理论指导实践[7],用行动检验理论。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学生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品质真正意义上省于其心、化于其行。
“内省”和“外化”,前者更强调学习和深入理解。因为古人讲究“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只有阅读学习了他们的文章和作品,才有可能领悟到其中所谓的“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作为读本,让学生读其文、悟其道,最后进行深刻的自我思考,从而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后者强调应用和践行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用思考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再完善思考,如此便可将“文”中“道”化为自己的道。一些高校有中华经典作品分享阅读相关的论坛和贴吧,教师和学生都会在上面发表一些各自对经典著作的认识,通过对话或是评论的形式共同探讨经典,在探讨的过程中更好地加深理解和认识。现在这样的形式正好迎合了线上教育模式,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家可以不用在课堂上面对面讨论,而在茶余饭后就能发表、接收各自的观点,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学习、接收,从而可能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近年来线上教育的发展,翻轉课堂、直播互动等形式实现了足不出户的高效师生互动,使得学习资源共享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