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波 李璐 陈冰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4期
[摘 要] 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向。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响应和落实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评价,以承担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爱国爱党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21-04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开拓了劳动教育的新局面。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党全社会要充分认知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为了尽快落实《意见》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同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简称《纲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
目前,我国各高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纲要》对大学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学校全面加強劳动教育,提出要建设和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肖绍明和扈中平,2019)。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营造全校各单位关注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不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宁本涛等,2020),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指导性精神,是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理念缘起于上海进行的高校课程改革活动,上海市教委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中提出这一概念。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题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肖绍明和扈中平,2019)。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注实践类课程,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从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是盐溶于水的关系,可见,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在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或技能掌握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遵循育人导向和育人规律,结合时代要求,从基本概念、劳动思想、劳动文化、劳动实践、劳动选择和劳动未来等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体系基本知识。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根本上是使广大学生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劳动为荣、爱岗敬业、勤奋进取的优良品质。课程帮助引导大学生梳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观念,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的劳动思想,促进大学生成为新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价值观,“课程思政”元素手册中有专门涉及劳动教育主题,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关于劳动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大辞典》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徐长发(2018)认为劳动教育具有教育全属性机制,是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对劳动教育给出了最新的时代注解,其从实践意义将劳动教育具体内涵归纳为一门掌握如何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具体生产技术的课程,一种在校内进行手工制作、班务劳动、勤工俭学等的实践活动,是校外泛化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根据《意见》和《纲要》,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并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今后就业所必需的劳动技能,还在于让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真理及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观,形成自觉劳动的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珍惜劳动产品的态度等。可见,与课程思政一样,价值观教育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重点。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均指向学习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因此,课程思政理念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的各环节中均有所体现,实现“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拓宽了新时代育人的渠道,通过实践锻炼了解生活,塑造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