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冯宇 徐墅敏 杨月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4期
[摘 要]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程制图课程是机械类学生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时期的必修课程,这种基础且必修的课程更应该涵盖有关思政的内容。以这类基础性课程中的工程制图为例,探索出一种课程思政的教学循环体系,以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个关键方向做出相应变革方案,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循环体系;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3)04-0057-04
一、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我们,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教育新局面[1]。因此,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中加入思政内容,在“教书”的同时也能达到“育人”的效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要求。而将传统的教学课程与思政课程交叉融合的过程更是重中之重,两者并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简单相加,还需要思想以及教育教学模式上的高度融合[2]。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此类课程既有知识性考查也有实践性考核,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勇于实践、认真严谨、相互协作的创新型人才。而这种重要的课程往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长较短,因而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占比较少,结果就会导致大多数的理工类学生缺乏对此课程思政的认识,对国家发展现状了解不足[3]。因而在工程制图中加入思政元素非常重要,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在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政素养,帮助学生确立更加远大的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以及编写课程资料时,也能更多地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以身作则,为祖国培育新一代的社会接班人。
哈工大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在科研探索中培育出各种各样的人才,一批又一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创造者投入到为国家奉献的工作中,还孕育出“八百壮士”的精神。在新时代,作为祖国未来的工程师,学生应该学习哈工大这些前辈们矢志报国、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宣扬“八百壮士”的精神,发挥科研报国的热情,培育哈工大学子的爱国之心,使其用满腔热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并应学以致用,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将所学所得投入祖国建设中。
二、课程思政的实现思路
在工程制图的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中,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教学循环体系,此循环体系包括两种循环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主要循环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次要循环模式,如图1、图2所示。
在主要循环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线下授课与线上上传教学资源,将思政化的教学内容全方位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利用好线下的实时课堂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加强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最后通过学生成绩的反馈与对思政化教学的评价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结果反馈给教师,从而形成闭环效应,不断弥补课程思政的不足,促进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的飞速提高。
与主要循环模式不同,次要循环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主动了解教学内容,学习相关包含思政元素的工程案例,在课堂上将学习的成果以及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讲述给相关任课教师,教师倾听的同时给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相应评价,从而使学生得到关于学习成果的反馈,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要比被动学习效果好,但是由于目前体制下大部分仍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案例相对较少,且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所以在课程思政化的教学模式中仍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循环作为主要循环模式。
不管是主要的教学循环模式还是次要的教学循环模式,都有三个不变的主体,分别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模式的不同只会影响一部分教学效果,而三个主体部分则是更加关键地决定了教学的结果,所以对三个主要方面更应该谨慎调整、灵活变通。
三、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教学循环体系,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个方面是课程思政的重点。作为循环体的重要环节,每个都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三个环节都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结果影响较大,所以应严格把控每个环节,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果。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讲述具体措施。
(一)教师层面
思政化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教学内容上的思政化,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应该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课堂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弘扬时代精神的过程,所以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而所谓“教育”并不是单指“教”和“育”,也并非“教书+育人”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只有两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担当教育大任的人民教师,理应将知识与素养结合起来,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知识与素养的领路人。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寻找相关资料,将思政与课程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寻找有关思政的工程案例,讲述大国工匠的精神,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利用好线下和线上两个教学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穿插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培育新时代人才。最后,教师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将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还应当肩负起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职责,将思政化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之后并非其职责的结束,而应该是开始,在检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之后,才是一个全方位的正向促进的循环体系,这样完整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带来学生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更是教育新局面下的开拓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