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残疾人学生是学校课堂中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身体条件上存在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其学习能力,而在认知水平上多数无异于同阶段的健全学生。英语语法教学对于各个阶段的学习者来说,都长期处于传统的结构性教学,难度和重要性也不容小觑。在残疾人远程试点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交互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决心,同样也是长期的一大课题。
[关 键 词] 残疾人;语法教学;远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103-03
一、背景介绍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我承担了本校社会工作本科的《英语II(2)》课程教学,,也是第一次真正与残疾人学生的群体打交道。该门课程的上课地址设置在学校新建的直播教室中,有另两位重残学员在家里收看现场直播,每次上课情况直接进行录制后存档,这对于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也提出了高要求。2014年4月30日,正式将英语II(1)的随堂课程向残联相关专家进行了直播展示。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的角度,针对本次残疾人远程教学课堂的构想提出建设性总结和建议。
二、设计原理
在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风靡之时,传统的语法课教学一再受到了质疑,所谓的语法翻译教学理论(grammar translation approach)也为多数课堂所摒弃。但是,经实践表明,语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发挥着不容替代的作用,也有成功的例子证明语法学习对于学习成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Rubin,1975;Johnson et al.,2003;Griffith,2008)。因此,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渐进需求,本次直播课程以书本某一单元的语法内容讲解为主,为后续的课文学习进行铺垫。
即便是在以语言结构为主导的语法教学中,也可实践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在建构主义中,世界本是客观存在,只是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赋予了自己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资源只是客观的存在,学生对于知识应是主动探索,并主动建构意义,而教师只是发挥辅助者的作用。因此,在此次语法教学中,也以知识重点为突破口,尝试设计知识建构型的交流型
课堂。
同时,语言学家也针对更有效的语法课堂提出了建设性理论,最为人认可的便是“实践”(practice)(Ur,1998)及“意识提升”(consciousness-raising)(Ellis,2001)理论。前者认为语法教学需要有效的练习巩固,才能将短时记忆转换为长时记忆;后者提出,应使学生主动注意到语法知识的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部分,方可进行信息加工。而Schmidt(1990)的“注意”(noticing)理论更是提出了语法知识的情境化,强调了大脑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对于“意识提升”的有效补充。本次语法教学的设计中,也重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敏感意识,有效处理新授知识,并通过实践练习进行巩固深化。
本次课堂形式主要为课堂讲授,参与教学的有2013秋社会工作残联本科班的学生,同时有两位残疾人员在家通过远程直播的形式参与课堂。残疾学生作为常规教学的对象,本身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共性,在学习习惯、能力及认识水平上体现出诸多差异性。而远程直播的形式更增加了不确定要素,因为远程学习本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如何与传统课堂结合,放大教课的交互性特点,并推而广之,惠及更多有需求的学习者,便是一个需要更多探索的课题。
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Unit 4定语从句部分
授课对象:2013秋社会工作(残联)本科
时长:45分钟
教学设备:PPT、白板、实时互动软件(QQ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定语从句的定义、构成和功能
2.学会改写和应用定语从句
3.通过辨析中文和英语在定语从句运用的共同点和区别了解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
1.定语从句的定义
2.定语从句的元素,如先行词、关系代词等
3.定语从句的结构分析
4.定语从句的改写和运用
教学方法:
1.PPT演示主要实例
2.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总结知识点
3.通过小组活动解决任务
4.通过师生实时互动解决学生困惑
教学过程提纲如下:
四、课程设计与实践分析
考虑到本次课程为远程直播形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为远程观看的学生创造学习思考的机会,在本次教学设计中也作了一定尝试。
(一)教学设计第四步
首先,基于中英语言异同的思考,提出开放性问题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也可让远程观看的学生融入课堂气氛,得到实时的课堂沟通
信息。
其次,在理论讲解过程中,也预留了部分时间供学生给出问题答案,并提出疑问,远程学生可将问题提至QQ对话框,汇总后对全班统一讲解。
比如,在课堂实践中,便有学生在QQ平台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幻灯片9的第二个例句中的who按照语法规范的角度是不是应该改为whom?”
I have just met an author who I have always admired.
我遇到一位久仰的作家。
这个超于预设的问题也引起了全班的共同疑问,因而在此也利用这个环节向全班进行了解释。实际上这不属于不规范现象,而是语言发展中的一个趋势,即:宾格whom的语法功能已逐步为主格who所替代。同时,也选择了美剧Friend’s中的实例对此语言现象进行了解释。最终对例句的书写进行了现场调整,并给予学生一定肯定。